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生态保护岂能有“盲区”

2021-02-24 11:09:59

作者:翟广阔

  日前,一则题为“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称,曾经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通过几代人努力营造的防风固沙阳关林场绿色屏障,保护了敦煌城,林场本身及敦煌城凝聚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借力旅游发展经济效益客观。以“种植葡萄之名”撕裂了绿色屏障,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远小于再造“绿色长城”的成本;同时,林场及敦煌的文旅发展也受到直接影响。

  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和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面对不断退缩的林地和问题反馈,要么以“林场实施的是残次林改造,已得到批准”为理由推诿,要么为了换取一时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理应具备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理念消失殆尽,缺乏生态责任意识。

  阳关林场被毁,相关责任人难辞其咎。但是面对林场大面积毁坏、风沙一步一步逼近的现实,除了追责更要及时止损,拿出切实有力的整改办法。一方面,要着眼当下,制定出台林场建设方案,把尚未破坏的林场尽量保护起来,把被砍伐的树木尽快补种起来;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举一反三,补齐林场管理上的短板、建立起更加严格的制度规范,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防护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