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真相扑朔迷离,微博何以成为“后真相”聚集地

2021-02-22 10:51:36

作者:鲁奕纯

  “后真相”作为近年来流行于网络中的词语,常用来描划“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而这一现象在微博的日常使用中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当某一项公共事件或议题刚刚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及其容易引发众怒与轩然大波,但事实真相却常常扑朔迷离,微博平台中在报道发出数日后突然反转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这时,又有众多网友马后炮似的开始抨击那些不明真相时人们发出的言论。“反转新闻”的出现常常让网友们措手不及,但似乎相比于事实真相,充满饱满情绪的事件或言论更能引发网友的关注。

  笔者认为, 微博平台之所以成为“后真相”聚集地,大多是网民“情感动因”在作祟。在微博中引发热烈讨论的社会事件,大多是事件主体契合人性的以强欺弱事件,极其容易引发广大网民的对“弱势群体”的悲情和对渴望锄强扶弱的义愤。同时,这些极具情绪化色彩,甚至被可以渲染上悲情的事件能够准确地触及到内心深处道德底线,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力,引发公众情感上对该事件的抵触,在悲痛和愤怒中发出抗议,从而引发轩然大波,形成“事实”远小于“情感”的局面。2017年引发群情激愤的“红黄蓝”虐童事件是,2019年引发热议的吴花燕事件是,前不久反转的出租车司机闯红灯送医幼童家属却拒不作证事件也是。这启示我们,当出于情感去关注某些事件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性。警惕那些可能煽动我们的表达方式,不要被轻易蒙骗,应保留存疑的意识和权利。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既然我们被赋予了发声的权利,就更要理性思考,理性发声。

  这让我们不禁去反思公共领域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活跃的群情激昂确实有着强化对社会正义共识的正面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的情绪极易被煽动,很容易以“强者一定是错的,弱者一定是对的”的直线思维思考,难以去判断事实的真正走向,从而去“带节奏”或“被带节奏”。或许,在面对事件理性思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一定的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同时也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敢于发声但不随意发声,正确对待理智与情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