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教育培养不应局限在性别的刻板与对立

2021-02-04 09:21:29

作者:王仁慧

  近日,教育部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复函引发广泛讨论。提案意旨针对现下青少年特指男性表现出的过分柔弱、自卑、胆怯性格,以及大众主流价值对“奶油小生”的推崇等社会现象提出改良。(新京报1月28日)

  性别刻板印象由来已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男女的不同特质,人们在劳动分工中有意识地将男与女分开,比如早期的“男耕女织”。乃至形成了一种规则,这种认识又通过不断地内化塑造人们的价值体系,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性别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刻板印象是社会主流认知的一种体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被“解放”,性别刻板印象中蕴含的矛盾与对立被诟病,男女平等,自由发展正成为新的主流思想。男性与女性作为两种符号,二者关系也并不只是简单的对立与隔阂。提案营造的防止“女性化”本身就是一种偏差。“几乎没有人是绝对的男性与女性”,拥有两性特质的人在某些领域反而更容易成功。

  我们承认过分“阴柔”的社会风气不利于民族未来之发展,对阳刚之气的呼唤是极其必要且必然的。需要重视的是,阳刚不只是男性化,它代表着坚韧、担当与勇敢。阳刚更是一种品质。

  人本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定义培养的标准也不应该局限在性别领域,更应该注重品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中:家庭方面强调父亲角色的回归,传统父性对人的基本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方面要做到全面,例如教育部的答复中对教育体制与教师配置、培养方法等的部署,对体育与美育的重视;社会方面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加强塑造,即推崇具有“阳刚之气”的文化符号形象。

  大多数网友的观点较为理智,他们认为“阳刚之气”不应该等同于防止女性化。在此同时,许多人也承认了主流文化病态风气的存在,特别是互联网领域越来越多阴柔男性网红的走红。我们不否认他们的存在,多元性文化具有其合理性。而在亚文化带来的冲击下,社会各界更应该加强主流文化的建设。主流价值的建设与传播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上品质的培养也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文/王仁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