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四六级缺考折射出大学英语教育的缺陷

2020-12-31 10:23:45

作者:吴雨璟

  近日,广西某大学发布公告称,2020年12月四六级共有638人缺考。这极大地浪费了考位资源,加剧考位及考试需求矛盾。对此,校方呼吁全校考生认真重视考试。

  梳理近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四六级的缺考现象一直较为普遍。2012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曾发布缺考情况通报,中关村校区的缺考率高达23.66%;2017年12月,长江大学通报缺考率为16.10%;再到2019年12月,上海第二理工大学通报缺考219人。

  针对上述情况,许多高校也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即对缺考考生进行再次报考上的限制。如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四六级缺考考生暂停一次报考资格》的通知;2019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在四六级报名通知中提到“缺考考生不允许报考再下一次的考试”。对于应对缺考问题,“封号”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笔者认为这终究属于外部限制条件的范畴;为从根本上改善问题,还是需要从改变考生个体入手。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大学生对于缺考一事的重视程度。不难发现,缺考一事在大学生中日渐戏谑化,如在首段新闻下方的评论,有不少网友笑称“睡过头,所以不考了”。也有人认为自己既然交了报名费,便有不去考试的自由。

  然而,与上述毫无心理负担的“浪费”形成对比的,却是对于他人而言宝贵的考试机会。每所学校的考试名额有限,也会统一安排监考老师,因此,缺考行为将直接导致应试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们对待弃考的态度才不会“儿戏化”。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大学生放弃考试的原因。因为没有做足准备而失去信心,最后“临阵逃脱”的学生也不占少数。进入大学以后,英语的地位似乎普遍性地“一落千丈”。非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挪到了专业课,每学期只有1到2门英语课;因此,除去部分需要较高英语水平来达到保研、评奖评优和出国等目的的学生,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动力较应试教育阶段有所缺失。除此之外,全国部分高校没有把四六级的通过情况纳入毕业硬性要求,因此部分考生难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考,并未认真严肃对待。

  如果要短期内解决问题,高校可以延续“提高考试门槛”的传统措施,即根据入学英语考试成绩、英语期末成绩等择优推荐,在报名环节便剔除潜在的“落跑者”;缺考后禁考的规定也仍然能发挥一定威慑作业,从而降低缺考率。

  长期而言,笔者认为,四六级缺考的问题本质上应该回归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问题。英语在大学教育应该占据何种位置,如何平衡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回答好上述问题,才是“补上考场空位”的根本之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