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唯论文”的不良导向该治治了

2020-12-21 15:05:41

作者:刘阳

  论文有多重要?每一位“学术人”都深有体会。从职称评选到评奖、晋升,学术之路似乎都离不开论文这把评价标尺。然而,当论文与个人现实利益紧紧挂钩时,发论文就有些“变味”了。

  面对“变味”的“唯论文”不良导向,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旗帜鲜明地要求破除论文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唯论文论英雄,正在成为过去时。

  其实,以论文来评价学者的研究成果,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唯论文”却将所有的学术行为最终指向论文发表,所有学术活动就是为了发表论文,至于论文的质量如何,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当论文评价过分看重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而非论文本身的价值时,论文的创新功能、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被忽略,论文也就丧失了最核心的意义与价值。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其要义是“生产思想”“生产社会理论”“创新社会理论”,如此看来,论文的学术功能已被大大窄化了。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呼唤更多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

  “唯论文”评价体系若不及时遏止,还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论文抄袭造假、非法买卖论文、期刊乱收费等乱象频出,将严重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评价腐败。各种学术不端、不正之风,极大地伤害了科研创新创造、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

  “唯论文”评价体系事关学术公平、人才选聘、成果转化、成果激励等方方面面,因而此次发布的《意见》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明确10个“不得”的同时,还提出坚持完善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同行评价5个“评价”,为探索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开出一道“良方”。

  因此在高校,考核教师的“指挥棒”除了论文,还应向教学倾斜。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探索。比如清华大学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类似新闻每每推出便引发社会好评,可见社会对打破单一学术评价标准的期待之深。论文重要,但论文不是万能,论文之外的其他成果不该逸出学术视野之外。

  《意见》的出台,对学者和高校将形成良性的价值引导和正面激励。各高校、院系也应当结合《意见》的有关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本校、院特色的更加多元、包容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起更加合理、真正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学科建设的学术导向。真正确保教育评价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成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