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 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2020-12-03 09:16:57

作者:肖明君 张铭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全面提升枢纽能力,开拓济南多维循环空间

研讨会现场,专家们围绕论坛主题各抒己见。

  编者按 作为济南市委宣传部主导、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集聚全市理论资源倾力打造的大型宣传载体,“理响泉城”理论宣传平台启动在即。为强化平台载体功能,丰富理论内容呈现,本报“理论”版自本期开始先期推出“理响泉城”论坛。该论坛依托高端智库资源,围绕中央重要决策部署、重大理论论断,同时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设定深度话题,因应社会关注、做好阐释宣传、凝聚信念力量,为济南的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论坛初创,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并期待更多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同力搭建。

  ● 受邀专家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全面提升枢纽能力,开拓济南多维循环空间

徐光平 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全面提升枢纽能力,开拓济南多维循环空间

杨志恒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土地经济中心主任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全面提升枢纽能力,开拓济南多维循环空间

孙海军 济南大学区域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理响泉城”论坛首期聚焦双循环,智库专家共话新格局下城市发展 全面提升枢纽能力,开拓济南多维循环空间

王金岩 山东大学城乡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重塑竞争格局?如何开拓发展新局……面对一系列亟需破题的“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理论创新。

  双循环理论,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整合国内国际“大链条”的路径指引,对于省会城市济南来说,则是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嵌入“大链条”,通过铸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遵循。那么,应该如何抓住双循环转型机遇,配置新动能、优化产业群、辐射大圈层、打造新局面?对此,四位专家齐聚“理响泉城”论坛,共同分享各自对于济南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

  不止于“扩大内需”的双循环

  破除发展壁垒,促进发展的充分平衡

  济南日报: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等不容乐观的形势,以往政策工具发力往往指向“扩大内需”,而现在则强调“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这种概念演化体现了怎样的认识提升?它要解决什么更深层的问题?

  徐光平:我觉得扩大内需,是原来基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需要。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一个就是内需。扩大内需就是在这一驾马车上发力。然而,现在来看整个宏观环境,包括美国的贸易摩擦、欧洲的贸易壁垒等,这些国际不利因素的存在以后可能是常态存在。内部来看,仅仅靠扩大内需也会遇到一些瓶颈,因此不可持续,而且就整个经济治理的改善来说也不全面。相比较而言,双循环的视野更宽广、指向更深入,它不仅仅关注需求,更关注供给,它不仅在意扩大国内需求,更在意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在意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

  为什么我们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已经培养起庞大的消费群体,现在不缺产品,缺的是有品质的高端商品、高端服务。现在为什么提倡农产品可追溯?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更精细化的产品,只要吃得放心,贵一点也无所谓,这就是消费社会的心态。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解决多元消费需求的问题,这也是提倡循环经济、培育成熟市场的目的所在。

  王金岩:应该说中央提出双循环发展的一个策略,一方面是要消除发展的壁垒、规避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是通过打通壁垒、障碍,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就是让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从这个角度来说,双循环理论实际上着眼于发展的分配共享问题,这应该是贯穿于我们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策”,而不是当下的“应急策”。

  以区域视角定位双循环

  与腹地互动良好的济南,发展更有韧性

  济南日报:强调“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具体到我们省会城市,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双循环格局下的济南应该是一个什么定位?

  杨志恒:双循环理论的核心在于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激发区域新经济增长点。要实现双循环,首先得循环起来。循环什么?一定是生产要素的循环、市场的互补。

  目前,因城市群集聚效应而形成的集群化经济体已经取代原有独立城市经济个体,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核心和发展动力,为经济增长释放出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内需市场。城市带动能力毋容置疑,但是这里需要注意城市与区域,也就是城市与腹地的关系。只有根植于腹地,与腹地形成良好关系才能谋求更大发展。比如农业生产,如何通过城市市场潜力带动周边城郊农业走向专业性和规模化,进而走向全国市场,都是可以着手做的实事。

  具体而言,济南的城市发展肯定也不能靠单打独斗。以前提及一个城市的发展,那就是单独谈这个城市,而现在则是以城市群的概念来体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济南作为省会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未来发展应该在这个框架或体系下来思考和谋划。

  王金岩:对于济南来讲,双循环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要在城市功能结构完善和布局优化上来激活城市发展动力、发展能力、产业实力、城市魅力和发展活力。

  对于如何完善城市功能结构,首先应该把济南纳入到区域当中去考虑,比如说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国家战略;其次是打通“圈层”,大家都知道济南都市圈这个概念,济南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壁垒,在“都市圈”这个全域概念内部实现要素流动的一体化;另外就是打破济南自身的市域瓶颈,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瓶颈,让中心城区到城市远端可以物畅其流,无碍通行。

  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优化,应该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战略的落地来进行。我认为,双循环不仅仅是打通国际国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双循环进行全面提升,从而促进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发展成果共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

  强链补链驱动良性循环

  政策赋能要素流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济南日报:打造内循环系统,被理解为城市和产业苦练“内功”、强链补链。在这方面,济南要抓住双循环转型机遇,应在哪些方面练好自己的“内功”?

  杨志恒:“内功”可以理解为内生动力和内部优化。要实现这个目的,首要的就是实现精明增长。目前济南市正在做城市更新的一些行动,它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是把这个旧的百货大楼拆了,再建一个新的商场,它是实现产业上的升级和功能上的演替,这样才可以使城市在双循环下实现功能优化。

  前面提到城市和腹地之间的关系,其实除了传统的这种产品供应关系,二者还可以开拓出更多关系,比如,一般而言,城市规模扩大会压缩城郊农业生产空间。事实上城市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恰恰培育了城郊农业,并让城郊农业快速走向专业化、规模化,而且在此基础上再迈向区域甚至全国市场,这就实现了从城乡市场互补到区域市场互补,再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补。对于济南来说,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双循环这个契机,更好地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孙海军:这段时间,济南围绕双循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出台了加快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等等。这对于未来的发展,乃至对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都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双循环格局下的济南,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核心驱动力。对此,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区域支撑。相对于内地城市,济南有沿海优势,相对于海滨城市,济南又有省会城市优势。放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大区域里边,作为二者的衔接地带,随着济南自身的做大做强,将会具有越来越强的叠加效应。尤其是目前高速路网的完善,对于下一步对接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辐射力会有很好的助力。下一步,尤其要通过政策赋能,找准这个辐射面,对准基准点,积极吸纳更多生产要素,以此驱动发展。

  第二是瞄准独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文化双遗产,梳理泰山、黄河、儒家文化轴等文化元素,呼应软实力建设,为以后的对外格局构建,奠定济南市的名城位置。这个“名城”是多重意义的,不仅是行政意义的,还包括地理位置、文化趣味等软实力支撑。

  第三是利用好济南高校聚集度高的优势,实现人才聚集。下一步应该有更多政策落实在人才匹配度上,以此实现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呼应。特别是要解决济南市核心产业体系的信息对接,并从交通扶持、住房保障上为人才体系建设助力,这就等于为构建双循环格局奠定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优势了。

  主动打破空间格局局限

  注重打造生态、文化等多维循环体系

  济南日报: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其实也是“打通”双循环。既然是打通,那就存在影响顺畅循环的“堵点”“障碍”,结合济南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这些“堵点”和“障碍”一般在哪里?

  徐光平:要打通障碍,首先要打通认识上的障碍。中央提出双循环这个概念,有两点值得我们考虑。一是对于双循环需要动态看待,我们提出的双循环是以内循环为主,但不能否认外循环的意义和价值,这么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其实外贸作了很大贡献。二是打造循环经济不是一城一地的事情,每个城市都要放在大格局中看待双循环。否则,如果每个区域都强调自己的内循环,不就成了变相的地方保护了?

  同样,双循环格局下济南的城市发展,也要打破空间格局上的局限,尤其一定要融入整个国家发展的大空间布局中去考虑济南的发展。济南现在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省会城市,还是省内沿黄各市的龙头,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为黄河的入海省份,将来更应该是整个黄河流域的龙头。另外,济南还要积极置身于另一个大格局,这就是京沪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节点城市,最重要的补短板就是强化交通设施建设,比如机场的航线开拓,高铁的网络和辐射带动。希望未来济南能多一些直达空中航线,到滨州、东营、济宁、菏泽等地的省内高铁圈也能很快组网成功。

  孙海军:要排除一些发展障碍,打通影响循环的堵点,还应该注重多维循环体系的打造,这其中包括生态体系、文化体系等的对接。比如前边提到的儒家文化脉络,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作为文化循环的“一维”。实际上文化的推动力是可以裹挟一切产业的,而文化驱动力也是具有潜力和爆发性的因素。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仅要有产业思维,也要有产品思维。要想实现内循环新格局下的持续发展,除了强调要素体系的丰富性,更要强调产品体系的丰富性。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本地生产牛蒡的地方比较多,但这些地方卖的东西多数只是牛蒡,而极少有牛蒡的衍生产品。相反,枣庄的万亩石榴园已经不仅仅卖石榴了,而是开发出石榴盆景、石榴果醋等产品,业态非常饱满。所以,产品的丰富化、精品化、高端化是任何产业必须用力的方向。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产品体系优化的课题,发现即便一个地方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体系升级了,但是如果消费产品没有多样化,甚至没有人性化,不符合不同年龄、职业等多样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地方的产业升级就不算到位。

  其实,即便出于外向型发展的需要,出于强化本省、本市与周边对接能力的需要,也必须提高产品的丰富程度。将来能以什么样的高质量产品体系服务周边,是济南市健全自身体系、奠定圈层地位的重要一环。

  全面提升济南枢纽能力

  让城际高铁发挥好维系城市同盟的作用

  济南日报:目前全市充分利用都市圈产业集聚效应,为打造“五个济南”培育新动能,这个新动能是否可以对接双循环的动力需求?

  王金岩:适应双循环发展,首先要避免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定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气魄。在双循环的这种视野下,济南应该统筹海陆,连接圈层,面向城际区域、面向国内国际,更要面向国家战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全面提升其枢纽功能。当然,这个枢纽工程的打造不仅是交通,还包括发挥好产业体系、创新体系、文化提升等领域的枢纽功能。

  孙海军:济南要在未来适应双循环格局的发展,其动能发挥有赖于空间要素支撑。具体分析一下,大体有4个圈层空间备受关注。

  第一是老城区的产业留存和更新。这一块的商业消费、文化旅游、城市地标作用非常明显,这里有济南之所以成为济南的“根脉”。现在通过泉城夜宴、泉城大客厅等进一步挖掘,相信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是中心城区周边的开拓提升。目前来看,济南中心城区周边地带有些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不错,理论上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很大,完全可以依托主城区消费能力的外溢,提供更多休闲观光服务。这些点位应该呼应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有主动的规划靠拢意识,而不是“等待拆迁”的被动式发展状态。这种思路如何转变,值得思考。

  第三是大三环城市框架的搭建。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大三环建设在城乡统筹、周边城市一体化、经济链接紧密度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大三环在圈域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已经囊括了德州的齐河、禹城等部分县域,给省会都市圈从物质形态上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箍轴,其战略意义不可小觑。

  第四是以城际高铁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这对于强化济南市的龙头地位,维系与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同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点。

  (文/本报记者 肖明君 图/本报记者 张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