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手机失窃遭“盗刷”:安全漏洞亟需填补

2020-10-27 17:13:45

作者:田珊珊

  

  近日,一名网友叙述家人手机遭盗窃后“被消费”“被贷款”遭遇的一篇网络文章受到广泛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手机失窃可能带来的财产安全问题的担忧。事件曝光后,大部分涉事的平台和支付机构消除了受害人的贷款记录,并赔付了损失。

  随着该网友的自述,遭遇“盗刷”的全过程也浮出水面:不法分子取出机主手机卡,将之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通过短信校验的方式,登录了某政务平台App,由此获取了机主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关键个人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及校验短信,进行服务密码重置,掌握了对手机卡的主动控制权。此后,在支付宝、财付通、苏宁易付宝、京东支付等开立了新账户,绑定机主的银行卡进行消费,并在美团平台申请贷款,造成机主经济损失。

  整个过程中,登录政务平台App获取关键信息、绑定银行卡、贷款消费等操作,都是凭借手机短信验证码顺利通关,暴露出了手机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的多个漏洞,引发多方担忧。一是,虽然机主手机被盗后未及时挂失电话卡,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但电信企业的服务密码重置和解挂失等业务规则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到机主手机丢失的可能,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二是,虽然监管部门对于支付机构开户身份的安全验证有相关规定,但部分金融平台和支付机构为吸引用户,简化开立账户、绑定银行卡、贷款放款的流程,只增加了银行短信校验或者公安网校验,就顺利放款,校验的完成度和可靠性难以保障;三是,一些平台和机构风控水平不过硬,有的支付系统风控能够成功识别异常交易并进行阻断,而有的则为不法分子的“贷款申请”提供了捷径。

  防范“被消费”“被贷款”等风险,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普通民众如果手机被盗或遗失,应第一时间致电手机运营商挂失SIM卡,以免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窃取个人信息;尽快致电相关客服冻结手机网银、支付宝、微信等具有金融功能的应用,不要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其次,电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挂失、解挂、呼转等业务的鉴权方式和流程,增加技术核验手段,提高服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频繁办理业务的行为加强监控,对异常行为进行限制和升级操作授权。最后,无论是支付业务还是其他金融业务,都应以“安全性大于便捷性”为原则,进一步加强手机丢失防控策略,提升风控水平,适时升级身份验证手段,不光要“实名认证”更要“实人认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