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爱读书的农民工找到新工作,要人文关怀也要平等的进步

2020-07-01 11:21:56

作者:谭馨鑫

  近日,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引发广泛的关注,她的留言中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对东莞图书馆的感谢,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即将离开东莞的原因。因为疫情,她所打工的工厂倒闭了,因此只好返乡。对读书和图书馆的不舍让她留下了这一番最后的留言。东莞的人社部门注意到她的情况后,帮助她在当地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事件的过程让人看到了图书馆和社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引人深思,为什么农民工读书一事依然能成为公众的焦点?

  其中不乏吴桂春对读书的热爱令人动容,但如果她的身份换成一个普通人,这件事还会成为新闻吗?所引发的效应会不会这么大呢?答案很显然,疫情期间失去工作的人不计其数,但这条成为了新闻,是因为这是一位农民工在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对于此事,我们应为这位热爱读书在失去工作时得到社会帮助而感到开心,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内心是否平等对待不同身份的人,才能让不同身份的人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

  六年前,杭州图书馆已经给拾荒者开放了十年,此事被报道后无数网友被他们的求知而感动,有市民也无法接受他们的存在,而馆长褚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进图书馆看书原本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这样的规定却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因为公众心理依然存在着阶级这一道无法跨越的墙,大家默认只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才会去图书馆,规定中的“零门槛”其实在人们心中却依然存在门槛。图书馆是让人获取知识的地方,无论什么身份都不是阻隔一个人求知的障碍。这样的事在六年前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六年后依然成为新闻,饱含了人文关怀的新闻中也让人看到了平等的进步如此缓慢的无奈。

  不过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也让人感觉实现最基本平等其实没有那么难。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登上春晚舞台,让人们看到再微小的人物也能通过平台,通过努力大放异彩。不给机会设阶级和身份的门槛,人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展现风采。

  如何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偏见呢?道德经第五章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当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那是最自然不过的情况。当我们不为这样的事而感到惊奇,这样的事不再成为新闻而视为再普通不过的情况时,心中那座偏见的大山才能真正消失。不仅仅是对待农民工这个职业,更是千千万万的弱势群体才能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即使每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只要能从自己的做起,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带上有色眼镜。

  愿社会中不平等的偏见能渐渐消失,“吴桂春们”以后可以不再成为新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